浏览数量: 224 作者: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3-05 来源: 本站
养老运营消消乐
中国养老行业的管理资讯资料提供者。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各地养老机构都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从物理上切断病毒的传染路径。同时封闭管理的养老机构,缺乏正常的人际社交和娱乐活动,又要持续紧张面对情况不明且尚未解除的危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及老人不可避免因为疫情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向长者说明隔离情况(来源:悦华安养)
关于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
1、稳定员工情绪,首先要从精神上给予关怀。
疫情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员工一直处在负能量的情绪中,很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事,甚至面临崩溃。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各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面对疫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群根据受到疫情影响大小不同分为四级。封闭式管理的养老机构相对安全,内部的工作人员基本属于第四级人群。
运用现代心理学技术,采取心理危机干预手段,首先让护理员们了解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习得了一个固定的与人沟通的方式,这种方式让我们将人进行了划分,而我们只喜欢那些与自己沟通融洽的“那类人”,从而“屏蔽“了其他人。
而心理学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更多的策略和技巧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只与那“一类群体”。我们的工作无法筛选服务对象,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
即使是这样,但目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往往会出现盲目消毒,过度防护造成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
员工关爱(来源:深圳市养老护理院 )
中国心理学会专家徐凯文博士认为,当人们意识到灾难和危险来临的时候,通常都会出现恐慌等负性情绪,一般主要包括恐惧和焦虑。害怕危及自己或亲人的安全,乃至危及生命。
养老机构负责人可以写一封给员工的亲笔书信,录一段原汁原味的录制视频,每一天充满正能量的问候……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员工加油打气,让员工感受到机构的关怀。
2、宣教科学防护知识,发挥宣传的积极作用,传播正能量。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替代创伤——意为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因为我看到了别人经历的痛苦,我也会感到类似痛苦。
从人的心理特点来分析,相较于“好消息”,人们本能地会对所谓的“坏消息”“危险信息”更敏感,而现在新媒体手段的便捷,又加速了这种情绪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方式是,不突出那些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信息,而要更加凸显客观、科学的信息,传递乐观积极的信息。
在疫情期,我们会发现情绪一直被新闻所左右着:有人说疫情很严重,便让人担忧恐惧、彻夜难眠;有人说防疫物资充足,便让人振奋人心、重燃斗志。
所以对于养老机构来说,这时候微信号、抖音、头条等各种线上工具都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让员工随时可以学习健康知识,感受身边的正能量。
疫情,考验的不只是一线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在考验着每个养老机构与员工之间的默契。身为养老机构负责人,一定要做好员工的人文关怀。
员工关爱(来源:深圳市养老护理院 )
曾经参加过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心理干预的养老社会工作专家给出了院内宣教的一些经验,大家可以借鉴。
①通过院内布告栏、内部培训等方式,传递播报抗击疫情的最新消息和正面舆情,开展科学防护知识宣教,破除谣言和恐慌。
②张贴在微笑墙上,传递乐观的情绪。
③组织一些积极向上乐观的活动,如为疫区加油的诗句、口号等征集活动,公示到公共区域。
3、组织减压活动,传递信心。
在养老机构里,除了入住长者之外,员工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也不容忽视。因为防疫工作压力比较大,消毒工作频率的增加,人手不足和对疫情的恐惧都会造成员工情绪上的紧张。
对于员工的期望和需求,养老机构应该符合疫情期间防护要求的运动休闲活动,精心布置如阅读书吧、怀旧咖啡吧、多功能活动厅、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供员工休闲解压,或提供如羽毛球、毽子、跳绳等运动健身器材,满足员工精神娱乐生活需要,为紧张而又忙碌的养老工作注入更多的温情。
专家建议,可以组织“明天会更好”等主题的减压活动,开展情绪疏导,给员工加油鼓劲。
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有些养老机构就组织向来自灾区的员工捐款。帮助员工与家人取得联系,确保家人平安。同时,组织员工开展减压小组活动,通过绘画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重建美好家园的期待,增加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
4、从管理上提升人性化
疫情期,由于情绪的压抑,任何一次激烈的对抗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冲突。因此养老机构管理者一定要妥善协调好员工,用私下里的和平沟通来代替当众的粗暴批评。沟通是双向的,因此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线上关于沟通方面的讲座,让管理者与员工学会换位思考,注重沟通技巧,营造更和谐的氛围。
在绩效方面,避免以往的凭印象打分,而是建立更客观的绩效评价维度,用数据说话,避免绩效方面的纠纷。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发挥 激励员工的作用,而不是惩罚员工,切不可本末倒置。
5、从福利上增加新的模式
疫情来的太突然,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没有设计过与疫情相关的福利,但在现阶段,疫情防控又是员工最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有的放矢,主动在这方面做好员工关怀。
对于还未复工的员工,可以实行差异化福利,委派养老机构负责人亲自给员工送去防疫物资,比如口罩,酒精,84消毒液等。这样雪中送炭的行为一定会让员工感到暖心。
对于已经复工的员工,除了每天发放必备防疫物资之外,还可以将一些增强免疫力的物品作为福利,如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茶饮等等。
疫情防控必须双管齐下。茶饮、健身器材是从内出发,通过提高免疫力,减少被感染的风险;而消毒用品则是从外入手,打造更安全的环境。护理区域,养老机构可以用各种消毒用品,如医用空气消毒净化器、紫外线灯、艾条和消毒液,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如果养老机构有实力,可以给员工做个体检,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也有效规避运营风险。
长者与家属视频通话(来源:悦华安养)
关于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心理疏导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两大基石,一个是对环境有掌控感,进而感到价值和尊严;一个是保持人际联系,进而感到亲密和关爱。
而封闭期的延长直接造成这两方面力量的大幅削减,老年人因活动自由的限制引发烦躁、易怒情绪;社会联系数量和频率的锐减而引发孤独和寂寞;疫情的严峻和管理措施的严格引发对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焦虑和恐惧;自身健康基础差会加深生命脆弱感从而产生无助、低落或绝望情绪。对此,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安排。
1、尽可能保障有序有质量的照料与护理服务。例如饮食安排上,可适当做一些膳食调整,减少每份食品的分量,增加可选择的花样,以增进老人的食欲。又如,由于户外活动的减少,每日定时2-3次提醒老人室内通风和日照时间,同时注意增减衣服。
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可邀请老人帮忙照看一些花花草草,这样既增加了室内环境的生机感,也为老人创造了一个为院内和公共环境服务的机会,有助于价值感的实现。
2、充分利用机构的环境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机构封闭管理,安全性加强。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允许老人户外走动,组织身体锻炼(如八段锦、健身操),需要做好时间和人数的安排。
3、除了室内外公共区域的适当开放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活动。例如,通过微信群建立合唱组,邀请老人学习新歌,还可以教大家用小视频制作自己的MV;又如,可以给老人一些手工制作的任务,他们可以在自己居室内完成并在群里发布作品照片进行分享。
除了这些娱乐和兴趣类的线上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公益性活动。例如组织老人在养老机构内做志愿者,为院内内老人提供电话形式的日常问候、病人探访、事项提醒,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购物、取物等支持。还可以考虑将老人在封闭期参与活动的频率进行奖励性积分,设计奖励等级和奖品。
4、加强营造积极和尊重的服务软环境。老年人是此次疫情的高危人群。在此期间,工作人员或家人不可避免地对老人的防护更加重视,容易对老人的活动有更严格的限制。老人可能因受到过度要求而出现更多负面反应。
因此,园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更要特别注意对待老人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肯定老人的能力和主动性;然后允许和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环境或生活;更重要的是,随时鼓励和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多表扬少“教训”。
5、对封院期间的长者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及时有效干预。实行封院管理后,及时对院内老人进行老人焦虑及抑郁情绪评估,发现长者心理问题后,养老机构相关部门应立即跟进,及时调整照顾方案,针对问题老人的情况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6、允许老人出现情绪失调并努力进行安抚。如前所述,院内老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明显的情绪失调,而且在上述群体性支持的层面不能得到改善的,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
下面介绍两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一个是呼吸调节技术。适用于情绪突然失控或持续高度紧张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引导老人做呼吸放松训练,核心要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本身,集中在一呼一吸的身体反应,同时将全身的肌肉通过先收紧再松开的步骤进行紧张感的缓解。
另一个是认知行为干预技术。这种聚焦在行为和情绪改善上的短程疗法,是通过让来访者搜集可见的证据来一点点修改有偏差的认知,进而改善情绪的体验。例如,工作人员可以帮助老人罗列疫情信息中的好消息和坏消息,老人看到更多好消息,他们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会提升,焦虑就会下降。
疫情肆虐,正是考验养老机构综合实力的时候。在非常时期,通过正能量的活动和宣传,疏解引导员工和老人的不良情绪,培育正气,必将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坚强防线,最终打赢这场对抗疾疫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