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 102 作者: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20-06-01 来源: 本站
编者按:
新冠肺炎肆虐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致抗击疫情。无数不同行业的工作者,默默奉献,团结奋斗,为战胜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场疫情,让我们对自然又生敬畏,却更感恩人间善的力量。
善是白衣天使的八方驰援,是专家学者的彻夜攻关,是民间志愿者的无畏逆行,是城市劳动者的奔波。善是以生命保护生命,以小我成就大我。
2020江苏国际老博会组委会特别策划《对话·抗疫英雄》栏目,将邀请多位为疫情战斗的英雄,讲述抗疫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永远铭记人间善力量,向为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们致敬!
本期“对话·抗疫英雄”,我们邀请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博士李勇先生,听他讲述援驰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抗疫故事。
第2期
策划/王婷婷 撰稿/周蓉 摄像/佘开妍
出品/老博会组委会
人物档案
李勇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成员,江苏省CTO俱乐部成员。
擅长心血管疾病的重症管理和冠心病介入治疗。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杂志审稿专家,主持研发医疗器械1项,主要参与1项江苏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国家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11篇,参编临床专著2部,其中,《心脏病学实践2018》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评为一线抗疫英雄,抗疫科研成果刊登在《科技日报》。
参与制定南京市医保“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临床路径”。
李勇:创新背后有仁心
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国家和社会集中医疗资源,对疫情多发地进行增援,各地医护人员纷纷挺身而出。
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勇就是其中一员。武汉疫情爆发后,李勇主动申请到武汉参加防疫工作,2月4日到达武汉后,他与同事一起共同参与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抗疫工作,并担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专家组成员。
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缨奔赴“战”场
“医院动员召集武汉医院救援队成员的当天,我就报名了。”谈及逆行武汉,李勇表示当时他并未做太多的考虑,只是想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而言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救治就是责任。当妻子知道他要出征武汉时,没有阻止他,而是反复叮咛他注意防护,告诉他让他放心家里的一切。
“我是抵达武汉后几天才将援驰武汉的事情告诉了父母的。没想到父母知道后,比较镇定,叮嘱我全力救治病人,同时防护好自己。”有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李勇更是安心,全情投入救援工作。
▲李勇与救援团队
科研创新 精准施治
抵达方舱医院后,李勇和救援团队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连续十几天没有休息,平均每个医务人员要负责100名病患。
“当时疫情形势严峻,我们要与疫情赛跑,一秒都不能耽搁。我们再苦再累都没关系,患者早日康复、摆脱病痛折磨,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当时武汉三个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已确诊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
在救治过程中,李勇团队发现由于新冠肺炎患者在轻症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导致不能准确判断病程转归,使患者不易被高效救治,这对救治工作带来一定困扰。
如何在临床救治负荷较大、病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实现科学精准预测病程转归是提升方舱患者救治效率、降低重症患者发生率的关键因素,亦是方舱救治团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武汉医疗队队长、一附院副院长刘云的关心和支持下,李勇团队与后方技术支援团队展开通力密切合作,在救治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不断探索救治新方法、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针对方舱医院创新救治模型,构建预测新冠肺炎病程转归的分析模型,开展病程预测、心理评估,及跟踪随访等全流程闭环科学管理,全程动态实时评估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状态”。
据了解,由于全方位方舱支持平台的出现,既实现在临床上指导治疗与转诊,解决了当时湖北病人多、医患比小的情况下,可以高效、快速地预测疾病转归结局,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又为广大患者提供顺畅的医患沟通渠道和心理健康支持。
如今,虽然武汉抗疫落下帷幕,凤凰涅槃江城重归静好,在武汉的日日夜夜仍然深深印刻在李勇的心里。
李勇说:“一次支援犹如一场洗礼,更加坚定了我深耕医学研究的决心,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进取!”